“近期药店买药的人很多,很多人开始囤药了。”12月5日一大早,家住山东济南的杨女士便前往小区附近的一家连锁零售药店采购药品。与她一同挤在药店里的,除了普通市民,还有络绎不绝进来的外卖小哥,而药店进门处已摆放了许多已打包待取的药品包裹。
12月4日晚,山东发布《进一步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有关政策措施》(以下简称《优化政策》),于5日起对有关疫情防控政策措施进行优化调整,包括购买“四类药品”,不再查验核酸,无需实名登记信息;取消多场所强制性核酸检测“落地检”要求;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验健康码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三方面。
12月5日,《优化政策》执行的首日,证券时报记者在济南街头看到,多家药店顾客有所增加,不少前段时间因疫情管控而暂停营业的餐饮门也已恢复营业,虽堂食还未放开,但饭点时间的客流量已有增多。此外,不少公厕仍粘贴着场所码,但多数公厕已无值守人员。随着街边门店相继复市,济南烟火气息正逐渐复燃。
市民购药需求高
12月5日上午,记者在大型连锁药店漱玉平民的一家门店内看到,该时段店内前来购药的市民较多,店员基本处于应接不暇的状态,部分药品已售罄。“连花清瘟等一些药今天已经卖完了,具体补货时间还不确定。”一位店员一边按照手中长长的订单取药一边答复记者。
此外,记者注意到,该店内还有店员正打包药品,他手边已有十余份打包好待取的包裹,旁边还有多名外卖骑手在等待。
前来采购药品的杨女士向记者展示,她已购买了发热、感冒、消炎等药品以及消毒水、N95口罩等,共计花费700余元。“昨晚看到‘放开’的通知后,朋友圈里和群里都有转发‘备药指南’,身边邻居也都计划囤一些药品,有备无患。”
漱玉平民董秘李强告诉记者,近一个月,公司销售的感冒药销量大增,“感冒药销量大概是平时的2倍到2.5倍,目前我们的备货重点是感冒药、退烧药、N95口罩等。”
李强表示,“目前,连花清瘟的货源较为紧张,公司也在积极调配近期会分批到货。”他特别强调,“其实,根据国家指南,在患病不同阶段和症状所需的药物不同,市民大可不必囤集太多连花清瘟和布洛芬,像其他复方西羚解毒胶囊,酚咖片各类药物感冒药物销售增长很快,大家可以理性有针对性的储备。”
此外,李强还称,由于疫情防控逐步松绑,目前物流情况比较好,药店的配货都很顺畅。漱玉平民会按照国家疫情防控要求对相关防疫物资进行充足的备货,随时满足群众的健康防疫需求。
记者注意到,5日下午,济南市卫健委官微发布一篇名为《转发扩散!新冠发病7日图,“居家小药箱”应备这些药》的文章在济南市民朋友圈广为流传,文中提到“感染奥密克戎BF.7后在青壮年人身上发热一般不超过3天”,并列举一病例,“发病第7天,所有的症状开始明显好转。核算很大可能转阴。”文中专家建议市民“可简单备一些非处方药,应对冬季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对新冠、流感症状缓解都有效。”
据了解,目前济南市多区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部、诊所等基层医疗机构仍处于暂停状态,据此前通知,这些基层医疗机构也将于近日恢复。
餐饮门店复市
11月下旬,济南市刚遭遇一波疫情高峰,部分小区受影响而封控,同时,自11月23日0时起,济南餐饮经营场所暂停堂食,不少餐饮门店暂停营业。
餐饮业作为经济冷暖较为敏感的风向标,在此次《优化政策》出台后,济南餐饮也逐步复苏。
12月5日,记者在济南街头看到,已有多门店恢复营业。记者走进一家位于济南市历下区的快餐店,进门服务员提示扫场所码。在该店内,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店此前停业超一周时间,今天是恢复营业首日,但目前还未接到放开堂食的通知,“恢复堂食还得等一等。”
除了餐馆,最具烟火气息的夜市也将复燃。
据了解,济南市最大的夜市环联夜市也将于6日晚上7点开始恢复营业,该夜市面积7万平方米,有摊位约1300余个,目前夜市管理方和各商户已经在做营业前的准备。
政策“转向”前夜:有小区刚接“封令”又“解封”
家住济南市历下区某小区的赵女士告诉记者,12月4日晚7点,她所在的小区虽没有阳性病例,但社区通知住户将在第二天进行临时封控。此后在5日凌晨1点多,社区工作人员又在业主群中通知解除封控。
“为了不被封在小区里耽误第二天工作,有人提前出去住酒店了,还有人为了方便照顾孩子,提前让保姆来住进家里的。”赵女士说,“后来是虚惊一场,不过总的来说,‘放开’了是好的。”
从目前济南优化疫情防控情况来看,并非一夜间“全放开”,而是有序地逐步“松绑”。
据全国疫情风险区域小程序显示,截至12月5日下午5时,济南有高风险区3104个,其中多数为居民楼单元。按照目前现实情况,居民楼出现阳性仍需进行整楼或整单元“封控”。记者在济南市历下区卓越时代广场看到,该小区目前仍粘贴有“临时特定区”字样。
值得一提的是,济南市目前还未恢复中小学线下教学。记者在济南市教育局网站查询,针对复课,该部门仅在12月3日在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则辟谣文章,并表示中小学恢复线下教学、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等政务信息会在官网及旗下新媒体官方平台发布。
此外,记者在多个公厕看到已不再进行“入厕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