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需求的变化正在改变着行业的产品结构,“低温冷冻”似乎成为一种更健康的消费标识为大众所接受、推崇。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常温奶换成了低温奶、常温的火腿肠换成冷冻香肠、常温奶制品零食换成了低温奶酪棒、常温果汁换成了低温鲜榨果汁,甚至不少上班族还get到新技能,一次性烹饪足够一周食用的菜品放进冰箱冷冻层随时拿出加热就能吃,美其名曰“自制预制菜”。
年轻人冰箱里藏着一份值得深挖的生意经,当低温、冷冻食品市场的巨大潜力已经显露无疑时,品牌们的触角也在愈发密集、扩张,市场争夺战已经箭在弦上!
给我一个冰箱
我能“吃遍”整个地球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提出的杠杆原理中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同样的,如果把这句话套用在低温冷冻食品的发展现状中的话,年轻人或许会说:给我一个冰箱,我能“吃遍”整个地球。
纵观今天的消费市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正在倾向于低温保鲜、方便冷冻的食品。无论是本就离不开低温环境的冰淇淋、乳制品、以及水饺汤圆手抓饼等预制菜品,还是正在向低温赛道进军的饮料、巧克力、果冻布丁等休闲食品饮料,总之,在品牌们对消费需求的洞察与挖掘下,年轻人的冰箱是空不了一点。
细分品类的话,从季节上讲,低温冷冻食品的两大代表“冰淇淋和水饺”具备明显的淡旺季互补。一个线下渠道的冷知识——中国60%-70%的冰淇淋线下经销商是夏天卖冰淇淋、冬天卖饺子,共享冷链。
(图源:微博@巧乐兹官方微博 @三全食品)
而如今,低温冷冻食品正在从季节性较强的类别走向四季刚需。
诚然,一个行业的繁荣与兴盛离不开各个链条环节的高效协作,尤其是在近几年这样一个“处处皆寒冬”的环境下。
正是处于如此这般的大环境背景之下,低温冷冻食品却表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不少企业都凭借着对低温冷冻领域的布局实现业绩飘红,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变动下稳住了基本大盘。
也许是因为低温冷冻食品与生而来“民生属性”;
也许是因为消费者们健康饮食观念的增强;
还可能因为一系列政策利好支持;
但无论因为什么,低温冷冻市场都在高速成长。
首先在冷链等基础设施的升级完善之下。近年来,高质量发展的冷链物流走进新时代,一系列相关政策接连落地,也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国内市场冷链基础设施的完善速度。
其次,前几年外部因素影响驱动人们对健康和便利的需求增加,速冻水饺、速冻鱼丸、手抓饼等食品,凭借其“超长待机”的特性成功出圈,让消费者对速冻食品有了新的认知,从B端走向C端。
再次,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都市“打工人”不断压缩的家务劳动和烹饪时间,也在成为推动冷冻食品走上年轻人餐桌的一大驱动力。同时,伴随低温冷冻食品的产品品类、口味等选择越来越多样,更多年轻人愿意选择将低温冷冻食品作为一餐。
在微博热门话题“一人食”下,帖子原创高达81万+,讨论量426万+,互动量534万+,不少年轻人在此分享一日三餐,其中除了常见的速冻饺子、油条、馅饼之外,也不乏水煮牛肉、酸菜鱼、红烧肉等速冻菜品的身影。
此外,由于消费市场与消费偏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整个低温赛道的前端渠道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少实行常温管理的产品,如酱料类、酒水饮料类、蛋类、烘焙类等食品,也正在向低温赛道过渡。
美味、便捷,层出不穷的低温冷冻食品成了俘获当代年轻人的“法宝”。从夏天的冰淇淋、雪糕到冬天的水饺、汤圆,再到近年来消费热度持续走高的低温奶,品类热度都在不断升温。
低温VS常温
冰箱内外也有“优越感”?
整个低温冷冻食品市场迎来高速发展,吸引了行业上下游纷纷加码布局该领域。
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一种现象,或者说是不少人的“心理认知”——低温的“优越感”相比常温似乎更强。
最明显的就是乳制品领域。
虽说在产品结构上,目前国内乳品消费仍以常温奶为主。但随着人们对健康品质消费需求的提高、冷链设施和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认知度的日趋成熟,新鲜度和营养价值更高的低温巴氏鲜奶成了增速极为明显的一个细分品类。各大乳企都在加码低温奶领域。
就像人们说的那样,时尚是一个轮回。这句话在乳制品领域同样适用。
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中国牛奶市场亟需提振之力,多家乳企先后成立,并开始引进灭菌乳生产技术和设备。由于整体技术条件有限,通过巴氏杀菌法制成的低温奶,也就是鲜牛奶,短暂成为乳制品市场的主流。
很快,UHT灭菌技术的引进让常温奶生产成为现实。由于常温奶没有低温运输条件的限制,且价格较低、方便贮存,因此很快俘获消费者喜好成为他们日常更愿意选择的乳制品品类,一定程度上挤压、甚至取代了低温奶的江湖地位。
如今,乳制品行业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消费者健康观念的改变,人们更加重视健康和免疫力的提升,对低温奶的需求也实现了增长,曾经被搁置在角落的低温奶再次被抬上桌,加之冷链技术的成熟和设施的完善,低温奶在运输和存储方面的发展压力得到缓解。
低温奶的需求正在进一步释放,需求推动供给,乳企们应需发力纷纷拿出看家本领不断引入新技术,提高低温牛奶的品质、口感、保质期,叠加冷链技术的发展,低温牛奶实现全渠道稳步增长。
数据显示,天猫、京东、抖音平台2024年Q1低温牛奶销售额分别同比上升24%、6%、12%。
另据凯度数据显示,全国低温鲜奶渗透率从2018的18%上升至2023年的39%。
凯度消费者指数北方区总经理赵晖曾表示,低温鲜奶凭借天然的健康属性,在液奶中地位越来越重要。消费者更青睐具备鲜活营养元素的产品,购买渗透率呈现增长趋势。
(图源:微博@悦鲜活)
这场低温冷冻争夺战
谁主沉浮?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依照整体的新鲜程度来看,常温奶确实不如低温奶新鲜,在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乳制品的新鲜程度和营养性的当下,低温奶也的确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常温奶虽说“鲜”不够,但营养却并不少。
不过,从常温奶和低温奶在同一大赛道中的细分表现来看,很显然,这也从侧面折射出了整个消费市场对于食品消费的偏好趋势——大健康的消费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在今天这个食品行业多变化、多元化,竞争白热化的现状下,谁能够把握消费脉搏、洞察消费细分、直击消费痛点,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明星赛道从来不缺逐鹿者。当低温冷冻食品成为当代消费者日常必不可少的饮食存在,品牌们也应需发力,以新一代人群喜欢的方式与他们沟通,誓要竭尽毕生之力抢夺年轻人的冰箱一角,打赢这场低温冷冻市场争夺战。
在低温奶市场上,不管曾经是否立足于低温奶赛道,几乎所有的乳企,都开始重视低温奶品类。大厂们凭借着自身既有的优势近几年陆续推出了多款低温奶产品,抢滩新高地;地方知名乳企如光明、新乳业等则是借势而为,频繁研发新品、扩大物流运输范围。
纵观整个低温奶市场,蒙牛旗下有每日鲜语、现代牧场;光明旗下有优倍、致优;新乳业旗下有今日鲜奶铺、24小时;君乐宝旗下有悦鲜活;认养一头牛旗下有吨吨奶、低温娟姗奶等,以及雀巢中国的A2β-酪蛋白鲜牛奶,简爱的父爱牧场鲜牛奶等新晋品牌。
此外,罗森、7-Eleven等品牌便利店以及盒马、奥乐齐、叮咚买菜等大型商超中,自有品牌的低温鲜奶也正在进行低温乳品消费市场“攻城略地”。
当然还有和低温鲜奶不分伯仲的低温酸奶,比如,从低温酸奶衍生出的“酸奶碗”吃法在年轻人群体走红后,各大乳企也紧跟潮流,推出上为谷物果干、下为低温酸奶的拌酸奶产品,如乐纯的翻乐碗、卫岗的整谷专家、吾岛的格兰诺拉......在购物平台搜索之后不难发现,多数产品的销量都达到了万份以上。
(图源:微博@吾岛希腊酸奶)
乳企们在低温奶领域拼奶源、拼研发、品口味、拼知名度,竞争抢夺冰箱低温层的同时,另一边,冷冻层的大战同样到了如火如荼的阶段。
由于我国消费基数庞大,这给国内从事速冻米面业务的企业,提供了一个足够广阔的的试验田让他们施展拳脚跑马圈地,行业龙头代表三全、思念、湾仔码头的品牌、产品力已构建起一定壁垒,竞争格局基本稳定。
但这只是速冻行业的一个切面。近几年火锅文化的兴起,让速冻火锅料这个新面孔迅速成为速冻食品的品类新宠,发展势头直逼速冻米面类产品。由此又为不少主营速冻火锅制品的优质企业提供了崛起的土壤。比如安井食品、海霸王、惠发食品等。
锅圈食汇另辟蹊径,从火锅食材到烧烤配料等不同的领域向速冻赛道进军;而千味央厨则瞄准了B端速冻产品赛道,区别于C端主打的汤圆、水饺、馄饨等产品,试图另辟蹊径弯道超车。
除了传统速冻食品品牌,还有不少“半跨界”的扩张者虎视眈眈。如面食赛道的领军者白象食品,在方便面、挂面之外开拓速冻面食市场,推出老面馒头、蒸煎饺、冷冻熟面等创新产品布局速冻食品市场。
(图源:微博@白象福喜速冻食品)
总之,当冷冻食品不断走进年轻人的厨房,购买频次从低频到中高频,速冻包子、馅饼、小油条、烧麦以及炒饭、鸡排等原本在B端餐饮渠道大杀四方的品类也开始走向C端家庭餐桌,给整个冻品业带来了更多生机。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速冻食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中国速冻食品市场规模已达1835.4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2130.9亿元。
客观来讲,我国低温冷冻食品相较于日美市场来说,起步的确有点晚。
除了早些年存在的冷链问题之外,冰箱、微波炉、烤箱、空气炸锅....这些都是低温冷冻食品在我国普及过程中的重重“难题”。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如今,逐渐完善的基础设施、技术研发端的突破、产品创新上的拓展、渠道端的布局与完善.....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品牌们创新力的极致彰显,中国低温冷冻食品行业的爆发一触即发。
未来已来,市场迅速扩容的大背景下,整个行业显然还积蓄着更为旺盛的生命力等待释放,基于目前市场的需求在增加,品牌们在低温冷冻赛道的比拼竞争,也还远不到终局,无论新老玩家,都有机会争夺到更多的蛋糕。